扫一扫,有惊喜
作者:北京·中藝堂官网·让古老的艺术走进您的生活! 时间:2025-09-22
君子本色 表里如一
▲天津博物馆藏·唐·绞胎三足盘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是唐代陶瓷业的一项新工艺。唐代以前未见记载,靖康之变后逐渐失传。
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在一起,经绞揉、拉坯、成形、施透明釉,最后烧制而成。因绞揉手法多样,纹理变化无穷,可出现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如老树盘根、层山叠嶂,构思奇巧,堪称“胎中的釉下彩绘”。

北宋时期,绞胎瓷在河南焦作当阳峪实现大规模生产。此地水源和土壤品质上乘,距汴京又近,经济文化繁荣,陶瓷工艺得以迅猛发展。然而,因工艺复杂、成品率极低,绞胎瓷多为王公贵族的奢侈品,后因战乱等原因断代消失。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曾组织恢复研究,但因工艺难度极高,直至七十年代仍未有突破。
绞胎瓷不仅技艺高超,更蕴含文化深度。它内外相通、表里如一,象征中国文人的君子品格,源自孟子“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思想。其素雅美学,传递出“仁义礼智根于心”的君子气质。
千年瓷器 窑火重燃

柴战柱,一位土生土长的焦作人,自幼对陶瓷充满好奇。18岁进入碳素厂工作,下岗后毅然前往景德镇学艺。五年半时间里,他掌握了从选料到烧成的全流程技艺。
在那里,他第一次听说绞胎瓷——这个源自家乡却已失传千年的瑰宝。他深感惭愧,决定返回焦作,恢复绞胎瓷工艺。
柴战柱的绞胎瓷复原之路,是一条充满未知与艰难的探索之途。他面对的不仅是一门失传的技艺,更是一段被时间掩埋的文明记忆。
返回焦作后,柴战柱扎根当阳峪村——宋代绞胎瓷的核心窑址。他走遍村落,收集古代瓷片,分析胎土成分,反复试验泥料配比。绞胎瓷的最大难点在于不同颜色的泥土收缩率不同,烧制中极易开裂,成品率极低。历史上许多工匠都因无法跨越这一技术鸿沟而最终放弃。

为掌握绞胎纹理,柴战柱晚晚埋头搓揉橡皮泥,试验各种绞揉、拼接、叠压的手法。三年时间里,他一点点摸索出席编纹、羽毛纹、木纹、流水纹等十几种古典纹样。最难的菊花纹,却迟迟没有突破。一次深夜实验失败后,他沮丧地将泥团摔向桌面。第二天,却意外发现泥块上炸开的纹路正像一朵自然绽放的菊花——这一摔,竟摔出了失传的菊花纹。

转机发生在2002年一个春夜。
当晚,由于燃气公司供应失误,一罐液化气提前用尽,窑内温度面临骤降。千钧一发之际,柴战柱果断让人将气罐放入温水中摇晃,勉强维持住窑内1000℃的温度。他则奔出借气,气喘吁吁地背回新气罐,重新续火升温。
他并未料到,这一夜慌乱中的“保温35分钟”,竟成为解锁绞胎瓷烧制之谜的关键。
开窑那一刻,他屏住呼吸——一件件胎质细密、釉色莹润,纹理如行云流水般的绞胎瓷,终于重现人间。
它们不仅表面光滑如玉,纹理通透深邃,更在灯下透出如玉如脂的柔光,真正实现了“胎釉合一、表里如一”的古典美学理想。

柴战柱站在窑前,热泪盈眶。
他知道,这一刻,不只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一种文明的回归。
从唐代的惊艳问世,到宋代的鼎盛,再到今日的复烧重生——绞胎瓷,这穿越千年的火与土之艺术,终于没有湮灭于时光长河。
文明未曾断绝 匠人从未离去

柴战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轻工大国工匠
河南省劳动模范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柴战柱大师莅临中艺堂
作为绞胎瓷的领军者,柴战柱倾注数十年心血,成功恢复失传千年的绞胎瓷制作技艺,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空白。他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融合山水、花鸟、人物等纹样,拓展了绞胎瓷的艺术语言。
其作品屡获全国山花奖、百花奖、薪传奖等权威奖项,三次入编义务教育《美术》教材,获国家专利150多项,并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大运河博物馆、英国国家珍宝博物馆等30余家海内外机构收藏。
此次被国博收藏的《双耳孔雀尊》(又名《孔雀开屏》),以当阳峪黑白双色瓷泥为材,运用上百条瓷泥线纯手工编花而成。作品以羽毛纹序列层叠、工艺天成,既复原了宋代绞胎古风,亦展现出当代匠人的创新精神。孔雀羽翼细腻灵动,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吟唱着穿越千年的瓷艺史诗。
柴战柱表示,《双耳孔雀尊》入藏国家博物馆,是对全体绞胎瓷传承者的鼓励。中华老字号,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作品欣赏

▲柴战柱作品·双耳孔雀尊
▲柴战柱作品·硕果
▲柴战柱作品·望春
▲柴战柱作品·硕果累累
▲柴战柱作品·龙凤宝瓶
▲柴战柱作品·盛世中华腾龙壁
▲柴战柱作品·寿桃
▲柴战柱作品·喜上眉梢